阳澄湖莲花岛的由来和变迁
苏州有传说:远古后羿射日,一块太阳石溅落在海边,后人在此建城,是名阳城。一日暴雨倾盆,阳城沉没论为湖泊,故称其为“阳城湖”。
从地质构造角度来看,阳澄湖处在湖(州)苏(州)断裂带和苏(州)昆(山)嘉(定)断裂带之间,两条断裂构造总体上控制和形成阳澄湖今天的范围和轮廓。
从宋代以前的古籍中,至今未发现有关阳澄湖的记录,后世在阳澄湖周围发现了密集的太湖平原古文化遗址。《元和唯亭志》载:“(明)万历十七年(1598)大旱,阳澄湖涸,有朱棺一具陷湖中,”还“见有石碑,二尺许,文字磨灭不可辩,尚在湖底未出”。同书又载:“(清)雍正元年(1723)大旱┉阳澄湖涸,自马路至赤路岸数里间,井以千数,农人携锄锄之,得瓷碗之属甚多┉相传宋韩忠献父尝练兵于此,军士携之盛酒┉含银铜铁器间有获之。”由此可见,阳澄湖主体形成应在宋之后期。
唐宋时期,气候转为暖湿,气温与降水均高出以往,海平面上升,海潮倒灌日趋严重,宋《吴郡志》载:“昆山虽经山海,自古无潮汐。绍兴中。始有潮至县郡。至是,潮忽大至,逐过夷亭(今唯亭镇)。”上述情况造成河道淤塞,河水宣泄不畅,阳澄湖洼地上的河道遂扩大演变成湖泊,最后连成一体形成阳澄湖。
1940年2月,阳澄湖建立抗日民主政府,称阳澄县政府,均有文字记载,这是迄今所见“阳澄”这一地名的最早出处。
阳澄湖中有个莲花岛,去过该岛的人都有同一种感受:世外桃源。尽管岛上村民进出都要坐船,但来往的客人还是络绎不绝,莲花岛自从有了大闸蟹,再也没有过寂寞和闭塞的感觉。岛上现在居住着三百多户人家,全部以养大闸蟹为生。
“一腹金相玉质,两螯明月秋江”每当丹桂飘香,赏菊吟诗的季节,螃蟹便成了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水产品。
莲花岛周围水域水质最佳,湖底水草丰茂,野生河虾,螺丝及其他水生动植物异常丰富,因而在此生长的大闸蟹是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出口产品的免检区域,岛上的老百姓靠水吃水,依靠自产自销、物美正宗;汽艇接送,安全可靠的优势,依靠湖光水色,乡土人情的风貌,莲花岛深得城里人的厚爱,近年来,到了吃蟹的季节沪、浙二省灵通人士三顾莲花岛而不厌者甚多。